
1.本實用新型涉及水下測量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穩定的水下機器人測距裝置。
背景技術:2.水下機器人也稱無人遙控潛水器,是一種工作于水下的極限作業機器人。水下環境惡劣危險,人的潛水深度有限,所以水下機器人已成為開發海洋的重要工具。
3.而現有的測距裝置,紅外測距儀為固定安裝,無法調整位置角度,測量不同的環境時存在誤差,并且在水底容易碰撞礁石,發生側翻。因此,設計實用性強和穩定性好的一種穩定的水下機器人測距裝置是很有必要的。
技術實現要素: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穩定的水下機器人測距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穩定的水下機器人測距裝置,包括本體,所述本體的左側鉸接有外桿,所述外桿的左端過渡連接有內桿,所述內桿的左端固定安裝有防撞球,所述防撞球的右端固定安裝有彈簧一,所述彈簧一與外桿為固定連接,所述外桿的外側固定安裝有拉繩一,所述拉繩一與本體為固定連接。
6.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所述本體的底部固定安裝有玻璃罩,所述本體的底部固定安裝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底部軸承安裝有圓盤,所述圓盤的下端固定安裝有紅外測距儀,所述本體的內部固定安裝有電機一,所述電機一的外部無線連接有控制設備,所述電機一的輸出軸纏繞有皮帶,所述皮帶與圓盤相接觸。
7.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所述本體的內部設置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底部固定安裝有彈簧二,所述彈簧二的上端固定安裝有推板,所述推板與放置槽為過渡連接,所述推板的上方放置有白磷,所述本體的內部固定安裝有伸縮電機,所述伸縮電機的輸出軸固定安裝有蓋板,所述蓋板貫穿放置槽。
8.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所述本體的內部設置有浮力槽,所述浮力槽的底部設置有導流孔,所述浮力槽的底部安裝有行程開關,所述行程開關的上方固定安裝有拉繩二,所述拉繩二的頂端固定安裝有浮球,所述行程開關與伸縮電機為電連接。
9.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所述本體的底部固定安裝有推進器。
10.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所述拉繩一為高彈性材質。
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
12.(1)通過設置有防撞球,當本體正面碰撞時,撞擊防撞球,防撞球帶動內桿向內移動,壓縮彈簧一,提供緩沖,當本體側面碰撞時,防撞球帶動內桿向內擺動,內桿帶動外桿向內擺動,拉伸拉繩一,提供緩沖,雙重緩沖效果,可以防止每個方向發生碰撞導致側翻,提高穩定性;
13.(2)通過設置有圓盤,外部控制設備可以控制電機一的運動,電機一帶動皮帶轉
動,皮帶帶動圓盤轉動,圓盤帶動紅外測距儀左右擺動,形成不同的測量角度,可以更好的適應不同的測量環境;
14.(3)通過設置有浮球,當本體在水下時,浮力槽內部充滿液體,浮球在浮力作用下向上運動,拉繩二固定了浮球的運動距離,當本體浮出水面,浮力槽中的水從導流孔流出,浮球失去浮力下落,與行程開關相接觸,并觸發行程開關,行程開關控制伸縮電機啟動,伸縮電機帶動蓋板向右移動,蓋板不再堵住放置槽,推板在彈簧二的作用下向上運動,推板推動白磷向上運動,白磷被推出與空氣相接觸,產生大量煙霧,可以實現本體浮出水面時自動放出煙霧的目的,可以快速確定本體的位置,進行回收。
附圖說明
15.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16.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17.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圖1中a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18.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俯視示意圖;
19.圖中:1、本體;2、外桿;3、內桿;4、防撞球;5、彈簧一;6、拉繩一;7、玻璃罩;8、固定柱;9、圓盤;10、紅外測距儀;11、電機一;12、皮帶;13、放置槽;14、彈簧二;15、推板;16、白磷;17、伸縮電機;18、蓋板;19、浮力槽;20、導流孔;21、行程開關;22、拉繩二;23、浮球;24、推進器。
具體實施方式
20.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21.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提供技術方案:一種穩定的水下機器人測距裝置,包括本體1,本體1的左側鉸接有外桿2,外桿2的左端過渡連接有內桿3,內桿3的左端固定安裝有防撞球4,防撞球4的右端固定安裝有彈簧一5,彈簧一5與外桿2為固定連接,外桿2的外側固定安裝有拉繩一6,拉繩一6與本體1為固定連接,當本體1正面碰撞時,撞擊防撞球4,防撞球4帶動內桿3向內移動,壓縮彈簧一5,提供緩沖,當本體1側面碰撞時,防撞球4帶動內桿3向內擺動,內桿3帶動外桿2向內擺動,拉伸拉繩一6,提供緩沖,雙重緩沖效果,可以防止每個方向發生碰撞導致側翻,提高穩定性;
22.本體1的底部固定安裝有玻璃罩7,本體1的底部固定安裝有固定柱8,固定柱8的底部軸承安裝有圓盤9,圓盤9的下端固定安裝有紅外測距儀10,本體1的內部固定安裝有電機一11,電機一11的外部無線連接有控制設備,電機一11的輸出軸纏繞有皮帶12,皮帶12與圓盤9相接觸,外部控制設備可以控制電機一11的運動,電機一11帶動皮帶12轉動,皮帶12帶動圓盤9轉動,圓盤9帶動紅外測距儀10左右擺動,形成不同的測量角度,可以更好的適應不同的測量環境;
23.本體1的內部設置有放置槽13,放置槽13的底部固定安裝有彈簧二14,彈簧二14的
上端固定安裝有推板15,推板15與放置槽13為過渡連接,推板15的上方放置有白磷16,本體1的內部固定安裝有伸縮電機17,伸縮電機17的輸出軸固定安裝有蓋板18,蓋板18貫穿放置槽13,蓋板18的初始位置位于左側,堵住放置槽13,當伸縮電機17啟動,伸縮電機17帶動蓋板18向右移動,蓋板18不再堵住放置槽13,推板15在彈簧二14的作用下向上運動,推板15推動白磷16向上運動,推到本體1外部,白磷16與空氣相接觸,燃燒產生大量煙霧;
24.本體1的內部設置有浮力槽19,浮力槽19的底部設置有導流孔20,浮力槽19的底部安裝有行程開關21,行程開關21的上方固定安裝有拉繩二22,拉繩二22的頂端固定安裝有浮球23,行程開關21與伸縮電機17為電連接,當本體1在水下時,浮力槽19內部充滿液體,浮球23在浮力作用下向上運動,拉繩二22固定了浮球23的運動距離,當本體1浮出水面,浮力槽19中的水從導流孔20流出,浮球23失去浮力下落,與行程開關21相接觸,并觸發行程開關21,行程開關21控制伸縮電機17啟動,白磷16被推出與空氣相接觸,產生大量煙霧,可以實現本體1浮出水面時自動放出煙霧的目的,可以快速確定本體1的位置,進行回收;
25.本體1的底部固定安裝有推進器24,在水下推動本體1前進;
26.拉繩一6為高彈性材質,緩沖效果更好,水下移動更加穩定。
27.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
28.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